[摘要]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针对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不畅、中高职实践技能“倒挂”、高职以上无法实现层次上移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入口”和“通道”,探索新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依托企业、建立政府统筹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等建议,希望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 河南省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中高职协调发展是现代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中高职衔接的“入口”和“通道”不畅、中高职课程内容契合度和衔接性不高、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等等,严重阻碍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我国中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高职协调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在办学体制上,多头管理造成各自为政。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属于大专学历层次。同时,在我国,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学校或者技校合并、升格而来的,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基础薄弱。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没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办学体系、教学评估等诸多方面都是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标准。即使高职院校的招收对象包括中职毕业生(录取率约为5%,比例明显偏低),但由于中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在学校选择上受到诸多限制。同时,中高职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分别由教育部职成教司和高教司归口管理,既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又有各级各行业领导机构,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使得中高职教育一直各自为政,各自办学成为必然。
以河南省为例,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通过探索和试点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问题颇多。虽然河南省中高职招生情况几乎逐年增长,尤其高职的招生人数从2005 年的7.79 万人猛增到2010 年的26.70 万人,但高职教育招生的中职毕业生连5 成都不到,其中“对口”招生的学生只占“高起专”招生的学生12%左右,致使很多的中职生无法继续进行深造。而且单独招生、3+2 招生计划数量不足,中职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进行脱产学习受招生计划限制而名额有限,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学衔接缺乏指导和协调,目前尚未建设有能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其专业设置相脱节等,这些都给中高职衔接设置了诸多障碍。
2.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上,中高职之间互不衔接,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法》,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于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的教学过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课程标准不同,应有所区分,相互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按对口专业设计课程,应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由浅入深。但是,当前中职和高职教育还没有建立与其层次相对应的课程标准,中职与高职学校各自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安排内容,造成中高职阶段一些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教育资源浪费。据统计,河南省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率可达30%以上。同时,中职的文化课设置遵循够用的原则,而高职的文化课设置是以普高毕业生为基础进行设置的,当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学习文化基础课较为吃力,考试成绩偏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性也不高,这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不愿意招收中职生。此外,中职生考高职落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职和高职之间知识难以衔接,导致知识断流。
中职教材建设理念及内容设置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教材审核不严格,对教材的选用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尤其是在中高职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中高职的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普遍,甚至在不少专业和学科,采用的是同一本教材,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当前,中高职的教材很多是由普通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编写的。由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教师缺少对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特征的认识,缺乏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性、职业性、技术性的掌握,在编写教材时受普通高等院校或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对象,造成许多教材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但技能性、实践性不足,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以河南省为例,由于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和技校升格或合并而来的,部分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但由于学历和职称普遍偏低,教育理论尤其是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编写高质量、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困难较大。
3.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中高职层次区分不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积累了很多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实习实训与技能培养方面,都有较强的软硬件实力。尤其在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总资源达到了4938.05 万人,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2800 万人,是全国输出劳务最多的省份,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使很多人掌握了一技之能,已成功转移1507 万人。与此同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也由此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品牌。相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创办时间较短,历史积淀不深,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实训、技能培养环节都不成熟。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由于国家还没有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贷款和引进社会资金的渠道;在职业教育投入上,社会力量投入更加缺乏,很多学校的学费收入占到了总体收入的80%甚至以上。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不够,部分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实训设备不足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同时,教育经费的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不足。据统计,2009 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共42 所,招生14.28 万人,在校生38.23 万人,全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有1.98 万人,生师比超过19︰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到3000人,占总数的15%左右。按照《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2015 年达到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04 万人,按现在的生师比计算,至少还需要3 万多名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实训教师、专业骨干教师,更是严重缺乏。高职与中职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并不如在知识理论方面的层次区分明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挂”的现象。
4.在招生考试上,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以及鄙视体力和技能劳动者的价值观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产生严重的门第观念,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逐渐下滑。再加上目前很多的招聘单位在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学历,使学生和家长对中高职毕业生有一种歧视心理,多数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高职高专的招生分数线几乎在逐年下降,以河南省为例,高职高专一批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从2006 年的467 分、480 分降为2011 年的393 分、310 分,不少学校在学生报考的第一志愿录取完后无法招满计划内的名额,必须靠平行志愿调剂或补录才能完成。并且由于近年“普高热”等原因,中职生生源质量总体也呈下降趋势,河南省2011年中招考试满分为665分,录取中职分数线已降到200 分。这些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虽然想考取高职却考不上,即使有考上的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毕业生来说,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可见,中职办不好,高职根本无法实现有充足而合格的生源。在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上,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是高校招生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在招生考试时,以理论考试为主,使高职院校在招生时错失了很多职业技能突出的学生。纯粹的理论知识的考核,也使文化基础稍差的中职毕业生失去了上高职的机会。高职在招生录取顺序上,不能自主或单列进行招生,而是与普通高校一起招生,并且排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这些都导致了中高职招生比较困难。
5.在学制衔接上,高职教育缺乏层次上移的途径。作为和普通教育并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无法和普通教育的学制上下衔接相媲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只定位了大专层次,对高职高专以上的教育没有设定相应的学制标准,而这种“小职业观”已经开始影响到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职业教育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2004 年9 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虽然规定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却限制了高职院校的本科层次规模,专科高职不再有更高的发展空间,使专科高职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2010 年,河南省高职院校已达62 所,却只有河南科技学院(原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一所本科职业院校。这种状况显然不能满足河南省对不同人才层次的需求,也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整体结构协调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职教育,至少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也列入了“高职”的范围。例如我国台湾的“高职”包括从专科学校经技术学院至科技大学的“硕士班”“博士班”,培养人才时有详细的分层和分工,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各类职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了职业教育对大众的吸引力,中职生报考高职院校的愿望就会加强。而我国由于高职院校一直被定位为专科层次的教育,不具备学位授予权,无论开设四年制、五年制的高职教育,都无法为毕业生授予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士学位,不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学制体系的缺失导致高职高专难以实现层次上移,从而使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
二、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2011 年8 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办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只有站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高度来认识中高职协调发展,并加以科学设计和管理,才能有所成效。
1.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入口”和“通道”。要实现中职和高职的衔接,高职必须转变办学理念,调整发展战略,突出职业性、技术性的特色。在宏观管理方面,中高职应当隶属于相同的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由省级以上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统一中、高职教育管理,使职业教育管理一体化,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发展。高职在办学时要和高专、普通高校有所区分,不能继续抄袭和攀附,要体现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次,为实现中高职的顺利衔接,必须改革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高职招生的对象应该以中职毕业生为主,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都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实现中高职衔接发展,还需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弹性学制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可选择性,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继续进行学习有了吸引力。第三,中高职衔接既包括了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衔接,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横向沟通。通过立法保障职业教育文凭和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使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学通道拓宽。必须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各类各层次的职业教育管理权归属,而且要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我国的教育进行国际化标准的分类,使我国的教育与国际教育相衔接,从而实现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也可以细化职业资格证书,在现有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四个类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让学生凭借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资格证书直接升学到相应的普教阶段,实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相互流动、自由选择。最后,要继续进行中高职如何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认真研究职业技术在中、高层次上的内容特点、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创建成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从理论审视中高职衔接的实现途径,探讨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如此一来,才能使高职的发展符合职业教育特点,使中职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真正打通中高职衔接的“入口”和“通道”,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探索新型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规范教材的编写和选用。目前,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院主要是通过对口升学,所以课程能否衔接到位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键。新型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的设计和开发,应由企业代表、职业教育学者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实施,缺一不可。这种新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整体性与系统性、连贯性与层次性、稳定性与灵活性。企业能够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变革的深入,为中高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提供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建议。职业教育研究者能够紧贴“职业性”的特征,从理论层面分析总结课程设计,从而在课程设置中凸显职业特征。在研究者的参与下,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层次分明,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开发中,从生产和工作过程的各种技术、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出发,把职业技能要求依据课程所需知识由易到难进行整合和编写,统编专业教学计划,形成各专业综合性课程,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下贯通。课程的衔接会使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延伸与深化现有知识,体现出认识规律。对于课程体系的衔接,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统筹考虑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在中职与高职课程的理念上要有所侧重。就中职而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应用。而高职课程则鼓励学生在实践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创新,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内容的衔接方面,中高职需要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统整性。在中职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高职阶段要注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习者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要实现课程的衔接,在具体实施中还有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教材都要统编。教材要充分依据综合性课程的内容,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明确哪些知识是中职需要使用的,哪些知识是高职必须具有的,层级分明,避免重复。公共课的教材更需要各地按照课程标准严格统筹,避免在高职的招生考试的科目和考试内容里,中职没有学过或教材差别太大。教材同时还需要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编审管理,加强中高职教材的设计、统编及选用,提高教材的开发质量和开发效率。
3.依托企业,建立政府统筹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突出“地方性”和“行业性”的特色,所以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实训课程,可由校方派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可以按时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增长见识,同时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以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为解决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等问题,急需建立政府统筹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提供一个政、校、培、企之间公共交流及合作的平台,为校企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提供条件。在建设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及主导作用,采用校企共建、股份合作、政府支持、区域共享的模式。各职业院校以培训中心为依托,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作为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还可以面向社会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和职业资格认证中心,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实现“双赢”的目的,不但增加了对职业教育参与者的吸引力,同时又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同时,通过公共培训中心接收非学历教育的技能型人才进行培训或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后,进入高职院校继续进行学习,打通非学历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通道,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4.促进高职教育层次上移,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需要职业教育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对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等在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都提出了新要求。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搭建适宜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成为当务之急。
在发展职业教育时,需要上移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普及和发达地区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也为职业教育上移提供了基础条件。要实现高职上移,在高中阶段调整好普教与职教的比例是关键。目前的“普3 职7”是不是理想的比例,需要进一步探索。河南省目前实施的是“普5 职5”,对于河南省发展的实际是不是最适宜的,也有待实践的检验。在已经具备职教层次上移的地区,可以通过在专业学院、工科大学中广设大专层次的“高职班”,使这类“高职班”的课程设置能够与普教的本科高年级实现对接。同时,也可以对职工大学与其他有关的成人高校进行相应的“职业化”改造,在招收在职人员的同时也能够接收中职毕业生,拓宽学生入学的渠道。此外,也可以尝试通过“民办”“股份制”的方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新的“高职院校”,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高端技能型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作为知识技能型的教育,已不仅是为了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还包括技能培养、知识应用及文化创新等丰富内涵,所以在学制体系上,不仅仅包括大专、本科两个层次,还应该包括研究生这个层次。由专业学院或专科学校、研究生院或相关的硕士点或博士点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建立统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完善提升初、中、高职前后衔接、向上延伸、横向发展的体系建设,构建中职和高职融通、高职和本科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提供从中职、高职、技术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初、中、高级相互衔接、层次完整、衔接顺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职教“二流教育”的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形成两满足”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发展的四大任务。
[作者简介]闫梅红(1975- ),女,河南滑县人,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河南新乡45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 年度课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KGHAD-047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7-29.
[2]魏经会.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富余状况调查(上)[J].中国就业,2006(10).
[3]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16).
[4]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3(7).
[5]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6]闫梅红.基于效率角度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